歷史巨流浪淘沙 林建用心談藝術 (金融家 2014/04月號)
Apr 18 2014
本篇原文刊於【金融家】2014-04……P130-131
歷史巨流浪淘沙 林建用心談藝術
文/藍采潔
藝術是永恆的探索,畫家在內心進行持續的對話,林建年年深入黃河流域藝術采風,不斷蘊積其創作生命的厚度,「師古、師今、師自然」不只是他的創作信念,而是習慣。今年林建應邀拜訪台灣,他從台灣這片土地上感受怎樣的生命力,本刊特別專訪並介紹近期創作。
台灣印象 古意盎然心純淨
問:您此次訪台行程緊湊,除了參與扶輪社的公開行程,是否也安排台灣采風呢?對台灣有什麼印象?
林建:這次臺灣行有幸得廖瑞斌、曾明楠二位兄長的全程作陪,去遊玩了日月潭、杉林溪、九份、十分瀑布等自然人文風光,充分體會了臺灣味道,在遊山玩水會師友的同時,還得以閒暇之時畫幾幅寫生,真可謂完滿的行程。
臺灣對於我而言,是個文化相對復古的地方,與大陸相比,剛好是兩個互補關係,譬如:大陸是外在的環境古老,人心不古;臺灣則是外在環境年輕,人心卻古意盎然。儘管共同經歷過“五四”運動,但許多對傳統的保護與敬重,臺灣做得比大陸好。我覺得中國的未來不單在科技上求強大,自身文化的信仰更是國家的尊嚴所在,沒有人會瞧得起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人。這也是我對臺灣喜愛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喜歡臺灣在與大陸分地而治之後所產生的獨特文化,那種在人民的氣質涵養上的,生活情調上的,還有對待自然的態度上的東西。在臺灣,我可以感受到從城市到農村到處可見那不帶浮誇風氣老而整潔的街巷;即使車行至樹木繁茂的山裡,連沿路的鐵皮圍牆,許多都會選擇漆上接近山林的暗綠色,在人類文明發展不得不影響到自然界時,盡力去維護和諧;彬彬有禮的人們;寺廟裡眼神純淨的僧侶;那些無私弘揚傳統美德的民間機構;還有那早餐店的老阿媽那潔淨的手工和對食客們食物燙嘴的柔聲提示等等。這是一個遵行人心教化的地方!
黃河巨流 令人敬畏的自然力量
問: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母親河,對人們有種情感的連結,常常從你的作品中看見黃河更奧妙的變化。想請您談談創作的心境。
林建:去年年底完成一幅木板油畫《巨流》,看見黃河蘊藏的力量。「黃河兩岸,十年九旱。」一句傳唱千百年的諺語,道盡黃土地的艱辛。然而2013年夏季反常的綿延的雨季,給饑渴已久的大地帶來充沛的水分,卻不肯停歇,接著河水暴漲,百川告急!「黃河,她率眾支流,聚成一股狂流,沖堤決岸,吞噬民房、電塔,捲走無數的民生設備、樹木、農作物……。直到八月,雨乍停,黃河恢復往昔的原貌,但瀑布上方的高聳河床卻留下洪峰過後的手筆,那是一股什麼樣的巨流?把她溫柔背後的狂野發揮到極致,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令人不得不越發敬畏的力量!」
林建《巨流》木板油畫 12 × 36 英吋 2013年
風起雲動 黑暗中透出一絲亮光
問:追逐黃河十年多,您的黃河藝術掀起一股跟隨風潮,站在浪頭上,您對黃河題材有怎樣的期許。
林建:但凡畫家長期在一個題材裡累積太多的作品,容易產生很多類似和審美疲勞,我這些年曾做過多次的嘗試,從《大風起兮》開始,先後畫過幾幅與往昔不同味道的黃河,欲突破自己,無奈一直沒有找到最佳突破口。我相信創新與突破是藝術創作上的必行之道,同時也堅信傳統的繪畫技藝難度的重要性。當然,無論如何藝術的表達都不可以脫離真實的感受,只有在此基礎上的守成與創新才有意義。於是,這條創新的艱難一直以來伴隨著我。這次的一反常態,在油彩中放縱了一下自己的性情,《風起雲動》或是黑暗裡摸索到的一絲亮光。
相隔兩年才在台灣舉辦個展的林建,預計今年11/20-12/10在福華沙龍展出,將發表年度新作,年約四十歲的林建,畫齡卻長達三十多年,他的藝術啟蒙很早,四歲開始畫畫,沒有學院束縛,而不斷從生活、旅行中感悟自然,他持續追求突破的旺盛創作力,讓人感動,也非常期待其新作。
林建《風起雲動》布面油畫 90 × 150 cm 2014年
圖說:林建談到這條創新的艱難一直以來伴隨著我。這次的一反常態,在油彩中放縱了一下自己的性情,《風起雲動》或是黑暗裡摸索到的一絲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