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覽山河大氣脈 五千年華夏歷史溯源頭 (金融家 2013/10月號)
Oct 04 2013
本篇原文刊於【金融家】2013-10……P142-143
藝術起源於何處?是內心受到自然神奇力量的感召,或是與古人的心領神會。在每位藝術家心裡,都有著一股內心創作的動力與靈感來源。
文/藍采潔
「華夏第一王都」碑立於二里頭遺址,證實夏朝存在,將中華民族歷史紀年向前推進一千兩百多年
唐乾陵懿德太子墓壁畫,左為林建
與世隔絕,住進黃土窯洞感受古樸生活,是畫家林建十多年來的創作習慣。而今年夏末秋初,林建從窯洞出發走訪大片中國土地,包括13個王朝建都的西安,遠古遺址的洛陽、鶴壁、安陽等等,彷彿展開跨時空的歷朝巡禮,從仰韶文化到夏朝都城、殷商遺址,還有兼容並蓄、輝煌燦爛的盛唐文化,至今對後代及許多國家仍影響深遠。林建駕車跋涉了五千多公里,循著黃河去發現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氣脈。
天地有大美 喚醒藝術魂
遙想五千多年,當世界多處於蒙昧狀態,在黃河流域這塊沃土上,祖先創造了燦爛的古文化。仰韶遺址的發現,被中外譽爲文化聖地,在「仰韶彩陶記」石碑上鐫刻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喚醒了中國先民審美的自覺,彩陶在中國美術史上是開宗明義的第一章。」撫今追昔,感嘆先人智慧。尤其造訪「華夏第一王都」的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相當於夏朝,將中華民族歷史紀年向前推進一千兩百多年。考古發現了迄今最早的宮殿建築基址,也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爲根本的華夏文明特質。此行探訪道教仙山華山、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孔子故里曲阜等,感受儒、釋、道深入人心的影響力。
黃河大氣脈 道法自然理
林建談自己的創作「師古、師今、師自然」。黃河,開啟他的創作靈感;探訪遺址,更感受到這條母親河對整個民族命運的影響。尤其途經運河聞名的聊城,黃河在此地已成一座懸河,所有河流都需繞黃河而行,彰顯黃河無比尊崇的地位。史上記載,黃河決堤逾1500次,大改道26次,顛覆7個王朝的命運,歷朝興衰與黃河緊緊相扣。本刊預覽林建黃河新作《大河萬古》,畫面構成看似狂亂湍急的節奏,卻另有一股悠遠安定之氣。黃河流經壺口,瞬時洶湧直下,萬馬咆哮勢奔騰,浪濤激飛水氤氳,又化為一股股清氣直上天際。從黃河水看興衰,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一再印證著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陰陽哲理。
林建《大河萬古》布面油畫 120 × 265 cm 2013年
黃龍入藍海 孕育新生機
林建連日來長途跋涉,抵達黃河入海口已是傍晚,隔天再去,立刻被眼前景象震撼,兩岸林場、蘆葦、牧草帶植被層次分明,處處可見鳥蹤。車子就這樣一路開往海裡,黃河如同一條黃龍深入湛藍大海,堪稱天下奇觀。隨林建完成此趟自然造化與璀燦文明洗禮的旅程,更讓人期待他的創作。今年上海藝術博覽會於11月14日-17日在上海世貿商城舉辦,林建將在這場亞洲重要的年度藝術盛會中首度公開發表新作,值得親臨鑑賞。
2013上海藝博會特別報導-預覽林建作品
林建《太行之淵》木板油畫 8 × 10英吋 2013年
描述太行山王莽嶺段,連綿不斷的萬丈絕壁與外界相隔了幾千年,直到上世紀山民自發開挖了著名的掛壁公路,才與外界相通。此處曾為世外桃源,流傳俞伯牙和鐘子期知音的故事,又是歷史上中原的天然屏障。
林建《待‧天地共飲》木板油畫12 × 24 英吋 2013年
林建在窯洞的生活寫照,太陽下山前,他時常在院子裡擺上茶席,等待老大哥農忙後回來共飲,它屬於紀實性創作,對這段美好生活的一種記錄,也是一種貼切生活的真實情感,是畫家內心情感抒發,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