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藝文訊息 /
  • 張培均《當代當下.觀色游境》 透過繪畫感知萬物一體

張培均《當代當下.觀色游境》 透過繪畫感知萬物一體

May 25 2020

鍾鼎藝術在2020年推出了第三位經紀的畫家張培均(1970-),並策劃了《當代當下 · 觀色游境》雙主場油畫展。透過展覽的發表,將藝術家萬物一體、天地一境、花見心香、意象悠遊、心象追憶、彩舞音律和心靈對話共七個不同樣態的創作做了梳理。在展示視覺美感的同時,也體現了藝術家對於生命的體悟。


張培均,《神獸白澤》,161×260 cm / 210 F,畫布油畫,2016。圖/鍾鼎藝術提供
 

來自彰化縣的張培均,畢業於國立台東師專美勞組。教職期間完成了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研究所西畫組創作碩士學位。至今共獲得各類藝術獎項130餘次、舉辦個展30餘次、收藏記錄無數。多年來辛勤創作,在不同媒材、畫風、主題上反覆實驗鑽研。漸漸地呈現出渾然天成、自然自得的哲思境界。

展覽名稱《當代當下.觀色游境》,蘊含了時間與空間。「當代當下」指向著張培均長期關注的初心課題。張培均認為藝術創作的起始點,往往是很單純地追求美感。而隨著生命的經歷,創作者開始會有敘事、產生共鳴的期望。當作品具備了課題辯證的能力,也就成為了一種溝通方式。

「觀色游境」則是包括了張培均創作的方式與態度。在多系列中分別探討著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並且敘述藝術家的處世之道,讓畫者 / 觀者能夠透過視覺去感知萬物的運行規則。

張培均不斷地反觀、反思自我。從寫實到寫意,再到兩者之間的轉換運用。將自然界的框架解構重組,不再執著於物象的重現。七個系列的主題相互對話,呈現出了藝術家一直所追求的,更豐富也更純粹的物我平衡狀態。

【萬物一體】

張培均,《永恆傳說》,161×260 cm / 210 F,畫布油畫,2015。圖/鍾鼎藝術提供

在六件大尺幅的作品-萬物一體系列的取材上,張培均一方面順應著自然而然的主觀直覺,另一方面深刻探索著原生的文化脈絡。藉用了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多重文化符號,詮釋著深刻的生命觀和宇宙觀。

即便張培均在形象上擷取了多重符號,但是畫中的情節故事卻不全然是敘事的重點。無論是取自排灣、魯凱或是布農族神話中的圖騰,或是詩經、山海經等傳說中的形象。張培均更關注的是形塑出一個感知的場域,讓意識可以隨之展開新的視野。

張培均,《永恆傳說》(局部),161×260 cm / 210 F,畫布油畫,2015。圖/鍾鼎藝術提供

以畫面分析論,遠觀作品時,所有的動物與物象相互聯繫,形成了類似拼圖或玻璃重疊的視覺效果。每一個元素互相融合,呈現出流動中的、無邊無際的「一體」意象。當近觀作品時,則是會看見藝術家縝密的造型思維。為畫面中的超現實的形象,賦予了真實感與說服力。微觀時,則是會感受到張培均在星塵罩染法中的細膩筆觸。每個點的些微差異,堆砌出了多層次的漸變效果。而漩渦狀的流動方向,則是如同宇宙中的星辰,不急不徐地運作,組構了一個可以感受、可以對照經驗也可以引導思維的場域。

【天地一境】

張培均,(左)《如禪》、(右)《清境》,130 × 65 cm / 44F,畫布油畫,2014。圖/鍾鼎藝術提供

天地一境系列的發想源於張培均在打坐時,心中澄明而專注的境界。面對著這個訊息過多、情緒過於迅速的當代,張培均試圖用沉穩空靈的寧靜去釐清種種的紊亂。在禪意繚繞、雲霧氤氳的山水之間,不斷地以「減法」的思維去除雜念。藉由靜謐而壯闊的景象,向觀者提出一種雖深處於繁雜世間,心中卻疏闊坦然的處世態度。

【花見心香】

張培均,《杳杳心香》,65 × 53 cm / 17F,畫布油畫,2013。圖/鍾鼎藝術提供

花見心香系列中,張培均藉由簡明的描繪對象,敘述一種面對自我時、專心致志的精神狀態。張培均以在彰化家鄉熟悉的各種花卉為題,敘述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雋永詩意。創作的過程可以說是一個將記憶深處的形象,反覆純粹化的過程。以畫刀堆疊著厚重的肌理,並盡量地減低明暗對比與空間感。呈現出了源於文化養成,細緻而古典的文人氣質。

【意象悠遊】

張培均,《回首紅城》,91×116 cm / 53 F,畫布油畫,2005。圖/鍾鼎藝術提供
張培均的寫意作品,往往是依循著先感性再理性的脈絡,在繪畫之初均是不設定對象物及草稿的。畫面之中許多的實驗性手法,體現了藝術家勇於實驗的精神。就步驟而言,張培均經常先反覆地進行破壞及建構、堆砌從無到有的造型。直到感受到畫面的曙光,再從其中組織半具象的形象。讓藝術家能夠在完成作品後,藉由重新閱讀作品的起承轉合,進一步地閱讀平日較難察覺到的自己。

意象悠遊系列關注於對於外在世界的感知。張培均將生活、旅行中所累積的視覺經驗進行反芻。畫中的建築物、櫥窗、燈火、斑馬線等等,都不再是客觀再現,而是成為了多種感受的解構與堆疊。作品除去了既定、可辨識的形象,將藝術家個人對於世界的理解、記憶投注其中。敘述著在表象之外的另一種真實。

【心象追憶】

張培均,《藍色幽境 》,112x145cm/81F,畫布油畫,2008 。圖/鍾鼎藝術提供

心象追尋系列則是更加純粹的心象風景。張培均在此系列中完全著重於自我內在的探尋,甚至不再有現實世界的參考圖像。畫面隨著藝術家的心緒,呈現出潛意識中難以言喻的抽離氛圍。這樣的繪畫方式,可以稱是張培均去形象化的自畫像。展示出藝術家浪漫、自然、細膩而真誠的氣質。也引領著觀者藉由感受作品,反思自身的存在狀態。

【彩舞音律】

張培均,《漫步在春天》,90×116 cm / 52 F,畫布油畫,2007。圖/鍾鼎藝術提供

彩舞音律系列的形成,和抽象畫發展最初「將聲音視覺化」的模式有著時空的呼應。張培均把色彩視作為音符,或急或徐地演奏著不同音色。在色彩、線條、造型、空間的對話之中,順應著作畫過程中每一個當下的情感。畫面中提供了許許多多有趣的線索,在觀者心中演奏起了旋律,醞釀出饒富韻味的感官美感。

【心靈對話】

張培均,(左)《玫瑰色的星夜》、(右)《光年之外》,109×79 cm / 43F,畫布油畫,2002。圖/鍾鼎藝術提供

心靈對話系列是一次張培均大膽的技法實驗。技法上首先在漸層打底的畫布上擠上了黑色顏料,再用版畫用的滾筒滾動出了奔放的造型,最終再進行細節上的修整。這種類似自動技法的創作過程中,張培均為「自己和自己」開拓了一方對話的空間。對於張培均而言黑色的不規則、充滿意外的形狀,很接近生命最初的樣子。畫面既像是宇宙初始的劇烈爆炸,也像是生命最初誕生的細微契機。引領著觀眾在感受造型的同時,看見了張培均對於誕生、本質、意義的設想。

張培均於工作室中作畫。圖/鍾鼎藝術提供

張培均的繪畫與生命經歷緊密扣合,兩者總是共同前進。張培均總是將「跨越自身的框架」視作自我要求,隨著心境的轉變進行多元化的創作。近年在接觸了禪學之後,張培均的藝術已經進入了潛心內觀自省的境界。漸漸地開始以不同的高度去思考物質可見的世界。將繪畫視作修行的法門之一,體悟出了「萬物一體」的哲學觀。研習著佛法,張培均漸漸地去體會歸零、放下、空明、最終進入無為無念的抽離境界。並將這份平靜內化為日常,讓張培均無論就巨觀或是微觀而言,都能夠更清晰地看待萬物。

感知張培均的藝術,總會感受到藝術家對於這世界的積極與執著。張培均始終堅持藝術家應該要更積極、用更多地角度走進生活,並且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養成環境。尤其在高度虛擬化、數位化的當代,藝術品更應該扮演重塑人本價值、彰顯人性的角色。近年來張培均將萬物間相互融合、轉換、循環的詢答做為主軸。透過作品呈現生命本質的一致性與眾生平等的規律性。一筆一畫地尋見了與這世界平衡的共存之道,也尋找到與「不同面向的自我」相處的方式。與觀者們分享他在以藝求道的過程中,所體悟的清晰與自在。

文章來源:非池中 https://artemperor.tw/focus/3302?page=1